不同成型制备工艺对GH4169镍基高温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
发布时间:
2025-11-25
GH4169镍基高温合金在耐高温、耐腐蚀、抗疲劳等方面的表现较好,其特点在于其工作温度能够达到850℃,而在极短时间内,可承受1100℃的高温。该合金的力学性能主要受γ"相(Ni3Nb)的析出强化、δ相(Ni3Nb)的晶界调控两种要素的影响。在应用合金前,需要通过热处理技术有效改善合金的内部组织结构,增强合金的硬度、强度、性能等,消除其内应力,规避变形或开裂问题;腐蚀实验可满足工况下产品对实际应用场景的应用作用。为充分发挥上述成形制备工艺技术的应用价值,通过分析不同时效工艺、腐蚀工艺对合金性能的影响,合理优化加工参数。
1 试验材料和方法
1.1 试验材料
本试验原材料为GH4169镍基高温合金圆钢上面取下来的一段材料,规格为Φ35mm×300mm,其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。GH4169镍基高温合金以γ相为基体,主要强化相为γ'(Ni3(Al,Ti))和γ"(Ni3Nb),同时含有少量δ相(Ni3Nb)及碳化物,适用于高温高应力环境[1]。在热处理工艺中,需通过均匀化处理和固溶处理,消除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及成分偏析。随后进行时效处理,以便调控析出相的形貌、尺寸及分布,进而优化材料性能;在腐蚀工艺中,需要选用合适的加工参数,除去基体材料,保证合金的尺寸精度达到标准。
1.2 试验装置
本次试验所需的主要装置有6种:一是XRD型X射线衍射仪,动作范围-6。~163。,配备CuKα辐射源(λ=0.154056nm),定位速度≥1000。/min,结合JADE6.0软件用于物相定量分析;二是FM-ARS型显微硬度计,测量重复性±0.8%,可测小压痕15mm,加载速度60mm/sec,保载时间5~99sec;三是DDL型电子万能试验机,用于高温拉伸测试,分辨率高于0.001mm,位移速度精度优于±0.5%[2];四是SEM扫描电镜,用于观察试样的显微组织;五是TR100粗糙度仪,取试样上对称分布的若干个点进行检测,测量后取平均值;最后是腐蚀加工槽,配设搅拌器、温度计和铁架台,温度计表面均匀涂抹一层保护胶。
1.3 试验方法
1.3.1 热处理试验
热处理试验的操作流程为:一是二级时效操作,合金经均匀化及固溶处理后,先在718℃保温一段时间,然后再炉冷到620℃,保温8h,随后空冷;二是组织观察,把圆柱形试样处理为标准尺寸,经研磨、抛光、腐蚀后,用扫描电镜观察,腐蚀操作所用的混合液为由浓盐酸、浓硝酸构成的王水[3];三是硬度测试,用硬度仪检测试样,每个试样设置5个检测点,试验期间把设备压头放在试样表面,载荷5kg,时间10s;四是拉伸性能检测,提前加热试样,保证粗糙度。前段拉伸速度为2mm/min,后段拉伸速度为15mm/min;五是物相分析,对试样进行机械抛光,分析过程中扫描速度为5。/min,步进宽度0.02。,叠扫1次。利用JADE6.0处理测试数据,标定峰位,并根据衍射峰积分强度计算δ相含量。

1.3.2 腐蚀试验
腐蚀试验的操作流程为:一是在腐蚀加工槽内放入加工液,主体成分为HNO3和HCl的混合(王水),添加剂为AN、AA。对合金试样做活化处理,然后将其转移到腐蚀加工液中,搅拌速率控制为100~180rpm,温度53±2℃,将加工液用量作为变量;二是取出加工后的试样,用冷水冲洗,并浸入沸水中,再冲洗、吹干,剥去保护层;最后进行检测,先用粗糙度仪确认试件表面情况,再利用万能试验机确认试件的拉伸性能。
2 试验结果及讨论
2.1 不同时效工艺对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
2.1.1 析出行为分析
在718℃下进行1~32h的时效处理,发现合金晶粒未发生明显粗化。主要原因是在前期均匀化及固溶预处理阶段,晶界处已析出短棒状δ相(Ni3Nb),作为钉扎相可有效抑制后续时效过程中的晶界迁移,防止晶粒长大,进而提高了时效处理期间基体晶粒结构的稳定性。在短时效时间内,即≤16h,晶界δ相形态与数量的变化并不明显,原因在于718℃的时效温度较低,γ"相形核所需的孕育期较长。同时Nb、Al等强化元素的扩散速率低,导致γ"相在晶内缓慢析出并稳定存在。在该阶段,晶内均匀分布着圆盘状γ"相,尺寸为30~50nm,少量针状δ相散落于晶内;在长时效时间内,即达到32h,晶界δ相呈现出数量增加、长度延伸的特点,表明基体中γ"相开始向δ相转变。晶内γ"相尺寸增大至40~110nm,形状由圆盘状向短棒状过渡,均匀性下降[4]。综合来看,16h时效处理的效果最好,γ"相的高密度析出可强化合金,且尺寸处于强化峰值范围,能有效提升材料强度。如图1所示,金相检测结果显示合金的为奥氏体单相组织,晶粒度评为5.0级,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级别评为A0.5、B1.5、C0.5、D0.5级。

2.1.2 析出定量分析
在718℃、770℃、820℃三种不同温度下进行时效处理,对δ相析出做定量分析,得到的数据如图2所示,在1h初始阶段,718℃、770℃下的析出量均在2%左右,820℃下的析出量约为3.2%;到32h时,三种温度下的析出量差距逐渐增大,温度由高至低对应的析出量分别为10.1%、8.8%、5.2%。总的来看,发现γ基体相、δ相(Ni3Nb)及NbC碳化物的衍射峰较为清晰,但没有检测到强化相γ'(Ni3(Al,Ti))与γ"(Ni3Nb)的独立衍射峰。原因在于γ'相含量较低,其体积分数不能满足XRD检测下限,且γ"相峰位γ基体相峰位重叠,无法分离识别。当时效时间相同时,δ相析出量与温度变化成正比关系,也就是说820℃下的δ相析出量相对较多,718℃下的则较少。主要是因为δ相的析出动力学与温度存在关联,温度越接近最佳析出温度,原子的扩散速率越快,使得δ相形核与生长驱动力增强,进而提高了其体积分数[5]。

2.2 不同时效工艺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
2.2.1 对合金显微硬度的影响
在718℃时效处理中,合金硬度数据如图3所示,可看出硬度会随时效时间的增加呈现出先高后低的特征,硬度峰值位于时效16h,最大值为484.7HV5。待达到32h后,硬度明显下降,较之16h约减少了30.1HV5。该硬度变化过程中与强化相γ"(Ni3Nb)的析出粗化过程存在直接联系。在1~16h时效初期,γ"相在基体中均匀形核并持续长大,其尺寸逐步增至30~50nm。此时γ"相与γ基体保持共格,能阻碍位错运动,提高对合金的强化效果,所以硬度能持续增加;时效时间超过临界值16h后,基于奥斯特瓦尔德熟化机制,γ"相开始发生粗化,表现为小尺寸相溶解,大尺寸相吞并生长。当γ"相尺寸超过50nm时,其与基体的共格关系逐渐被破坏,使得共格强化效应消失,位错绕过机制主导变形,所以合金的硬度随之下降。

2.2.2 对拉伸性能的影响
对在不同温度下,采用最佳时效时间处理后的试样进行拉伸性能试验,得到的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,标准要求是试样抗拉强度≥1275MPa。综合来看,718℃×16h时效的综合强化效果最好,能达到抗拉强度标准,且高温伸长率也能达到锻造标准。同时,820℃×2h时效工艺的高温伸长率最大,塑性效果较为突出。结合XRD进行定量分析,δ相(Ni3Nb)含量会因时效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多,这种变化规律会直接影响合金的拉伸性能。δ相析出会消耗Nb等强化元素,导致γ"相体积分数减少,同时δ相本身强化能力弱于γ"相;δ相在晶界处呈短棒状分布,与晶界形成一定角度,可协调晶界与晶内强度差异,并通过钉扎作用延缓裂纹扩展,从而提高塑性。

2.2.3 对析出动力学影响
γ"相(Ni3Nb)的粗化过程由界面自由能驱动,其动力学受Nb元素在镍基体中的扩散速率控制。在718℃、770℃、820℃这三种不同温度下的时效操作中,γ"相粗化速率常数与温度成正比关系,温度每升高50℃,速率常数会增加约1.5~2倍。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得出γ"相的粗化激活能为Q281.76kJ/mol,与Nb元素在Ni基体中的自扩散激活能257kJ/mol相近,证明了γ"粗化速率主要由Nb原子在γ基体中的长程扩散控制,而不是界面反应、晶格畸变等短程过程。同时,较高的粗化激活能意味着GH4169合金中γ"相在高温下具有更强的抗粗化能力,其生长速率低于传统镍基合金,稳定性好。
2.3 不同腐蚀工艺对合金性能的影响
2.3.1 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
将加工槽液装载量分别设为5、10、15、20、25、30cm2/L,试件表面的粗糙度分别为1.21、1.23、1.36、1.41、1.43、1.67,标准要求是试件表面粗糙度≤1.4μm。总的来看,GH4169高温合金的表面粗糙度随加工槽液装载量的增加,呈现出逐步增强的趋势,且增长速度也随之提高,在保证加工效率及加工质量的情况下,应将加工槽液装载量控制为≤15cm2/L。
2.3.2 对拉伸性能的影响
用不同装载量的加工槽液处理试件,通过检测确认试件的拉伸性能变化情况,标准要求是断后伸长率≥12%,断面收缩率≥15%,检测数据如表3所示。总的来看,GH4169高温合金的断后伸长率随加工槽液装载量的增加也逐渐提高,当装载量未超出15cm2/L时,合金的断后伸长率不能达到技术标准。同时,合金的断面收缩率均≥15%。

3 结论
针对GH4169镍基高温合金的性能影响试验,热处理工艺设置了3种时效温度和6种保温时间,通过显微观察、硬度测试、高温拉伸性能检测、物相分析进行对比分析,最终确定最佳时效工艺是时效温度设为718℃,保温时间16h,再炉冷到620℃,保温8h,随后空冷;腐蚀工艺设置了6种加工槽液装载量,分析试件的表面粗糙度和拉伸性能数据,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15cm2/L。
参考文献:第45卷第11期,冶金与材料,Vol.45,No.11;不同成型制备工艺对GH4169镍基高温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
星尘科技作为国家级高新的技术企业,其球形粉末依托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所的三十余年技术积累,以射频等离子体球化制粉技术为核心打造而成,涵盖钨、钼、钽、铌、钛等高端稀有难熔金属及其合金、化合物系列产品。该技术借助≥8000°C的高温等离子体,实现原料充分熔化球化,兼具提纯作用且无电极侵蚀,使粉末具备高纯低氧(部分产品纯度超99.98%)、球形度高、表面光滑的核心特性,同时无卫星球、极少空心颗粒,粒度分布均匀可控,常规规格涵盖5-25μm、15-53μm等多个区间,可满足不同工艺需求。凭借优异的流动性能及高松装密度、振实密度,这些粉末广泛适配激光/电子束增材制造、热等静压、注射成型、激光熔覆等工艺,应用于航空航天耐高温部件、生物医疗骨科植入体、硬质合金、靶材等多个高端领域,其中医用级球形钽粉已实现批量化生产,应用于近1000例3D打印假体置换手术。公司配备加拿大TEKNA等离子体球化设备、德国EOS3D打印设备等国际领先装备,由8名博士、5名硕士组成的研发团队提供技术支撑,还可提供等离子旋转电极雾化、粉末冶金等一体化技术服务,产品通过第三方检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为各行业提供稳定可靠的高端粉体材料解决方案,同时也提供3D打印服务。更多产品信息,欢迎联系我们的专业人员,郑经理13318326187.

相关新闻
星尘科技(广东)有限公司
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南沙社区森树基路10号联东优智园1座101号
二维码